不爱吃蔬菜能多吃水果代替吗 专家科普:不能替代!
2024-05-27 3213025
2023-08-31 0
当代剑圣-于承惠:自创剑法,因《少林寺》走红,最后一个武林人!
他被誉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剑圣,一说到什么“圣”,我们脑中最先想到的是“最为厉害的大家”。
同时这在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,有着很高的地位,但这个字放在于承惠身上却一点也不为过,本期阿境就带大家走进于承惠的世界。
39年于承惠生于山东,小时候的于承惠就喜欢打架,很调皮喜欢在墙头上跑,父亲为磨练他的性子把他送进武校学习武术,师承螳螂门。
从小就对《七侠五义》《岳飞传》耳目渲染的于承惠,在进入武校后对于东方侠士的向往彻底激发,之后就专心练武再也没有打过架,刀枪棍棒样样喜爱,对剑术尤为痴迷。
60年夺得青岛市武术比赛获得冠军,然而就在最辉煌的时候,于承惠的腿在训练时受了伤,只能从武术队里离开了,之后便在一家造纸厂做一名工人。
大侠不应该就这样被打倒,对国术痴迷的于承惠,仍不忘时时锻炼,75年的一个凌晨,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夜,于承惠看到一只弱小的螳螂,面对狂风暴雨而展开大战,这让于承惠有感而发,这个剑法后来被命名“螳螂剑”。
也是其中最为精髓的一点,更是世间失传的“双手剑”有了新的血液注入,却在现实出现让神功出世。
他在之后的四年中不断增补完善,震惊武术界,凭着这套自创剑法,于承惠赢得许多习武之人的追捧,并受邀成为宁夏武术队的教练。
那时候 他只想倾注于武术事业,不想与世俗有太多交替,刀剑就是他说话方式的一种。82年于承惠被《少林寺》的导演张鑫彦相中。
刚开始于承惠并不愿意出演,因为他是想弘扬中国武术,并不想改行做一名影视演员。
但在最后20天的集训中,于承惠感受到剧组的用心,于是决定将《少林寺》的拍摄当做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功夫的重要使命,让大家欣赏到真正的对打。
《少林寺》中于承惠倾注了不少心血,武打动作都是长镜头拍摄,只要一开打就一直拍。
于承惠说:要是打几分钟就停下来“势”就会受到破坏,很多打斗场面都是导演演员共同商议完成的,展示了真实的武打效果,也展示了失传已久的双手剑,显得有力量又有美感。
最终《少林寺》以一毛钱的票价获得一亿六千万的票房。之后于承惠正式走进影视圈,开始了演员、武术设计教学的道路,又参加拍摄了少林寺三部曲的另外两部《少林小子》《南北少林》,这也让于承惠名声大震。
之后于承惠秉承以影视作品传达武术理念的思想,开始在银幕上活跃。
88年导演张鑫炎再次集结少林寺的班底,为于承惠量身打造《黄河大侠》,于承惠和计春华参与影片中的大部分创作,自创的螳螂剑也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这部剧中他饰演的马义演出了为国为民的大侠风范,头顶蓑笠冰河仗剑的武林高手形象,至今映在许多武侠迷心中,《黄河大侠》也成了他的代表作,让他的演艺事业达到了巅峰。
但在这部电影过后他选择淡出演艺圈,之后虽只是在客串部分影视作品,也都给我们留下很多经典,直到12年接受导演徐浩峰的邀请,重返大银幕出演《倭寇的踪迹》中的主角-裘冬月。
电影拍摄时于承惠没有找替身,使用的是自己的真功夫,气度不输当年当时有很多的演员找他切磋,都被他撂倒。
之后又出演了《箭士柳白猿》,也是于承惠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,不仅武戏演的好也很讲究文戏,他说:
武打是一种抒情的手段,为什么打比怎么打更重要,他不希望观众认为武侠就是打打杀杀,希望在片中呈现正义的武侠文化。
2015年于承惠与世长辞,他的晚年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剑术,为推动中华武术他作出巨大贡献,却行事低调 不求功名,就像那句话:真正的大人物 看起来都很平凡,而在这个浮华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。